(11-23-2011一心)
2009年底,我完成了樸門永續設計的基礎課程,當時,雖然拿到了證書,我仍不甚確定,「樸門永續設計」到底是什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透過這個課程,我清楚地看到了在台灣成長的自己,養成教育中嚴重缺乏的是什麼,於是,我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補充養分。
借用台灣環保運動的先鋒陳玉峰老師的話:「理性是最深沈的感情,感情是最優雅的理性,若沒有充分的覺知,則我們一直處於情境、理性與悟性的分割,而無法以完整的人性對待自己、別人、生界、大地與宇宙。我們需要學習與教育的,是全境學。」
我所理解的樸門永續設計,比較像是陳老師所說的「全境學」,是由個人-群體、有機生界-無機界、理性-感性、屬靈-屬世、傳承-創發、思辨-力行…等不同象限所交織出的全方位整合性科學。它提出的,是人類面對生存處境的大原則:
一.謙虛、細心地觀察現象
二.發現問題,面對問題
三.追本溯源地解決問題
用另一句話說,樸門永續設計,是人與其所生存的環境對話之創意出口。
很多人誤以為樸門是一種農耕技術,一種建築設計,或是環保行動,社區營造…,我真替它叫屈,但它涵蓋面向之廣、應用方式之多元,的確會給人難以掌握的感覺,所以,大家會像瞎子摸象般,以某些具體的形象窄化之,也是必然。
發現問題、面對問題、尋找可能的解決之道
回到2009年的樸門永續設計課程,當我被要求介紹自己屬於哪個流域、哪座聖山、哪個民族時,我驚訝地發現,養成教育中,從來沒有教導我要從「在地」的觀點出發,以至於,我幾乎完全漠視腳下所踏著的這塊土地;而當我們分組實作練習時,我也痛苦地發現,養成教育中,從來沒有教導我要踏踏實實地去面對問題、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決問題。
前者(無法從「在地」觀點思考),絕對跟長期受國民黨政權反攻大陸、終極大一統的意識形態教育洗腦有關,我想,在台灣成長、今日35~55歲的人,大多數都深受其害。後者(無法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則跟台灣四百年來的殖民歷史所造就的被殖民性格,以及台灣人尚未掙脫皇權帝制思想、個人主權尚未充分覺醒、民主尚未真正深化有關。
當我看到問題的根源時,也就看到了可能的解決之道:我以為,若台灣社會想發展出真正永續的生活形態,就必須要發展出真正具台灣主體性的文化,以及具高度民主素養的公民社會。
而此刻,我們所要面臨的挑戰或許就是:台灣這個移民社會,此一受歷史因素而被動形成的政治、經濟上的命運共同體,能否透過主體性自覺的文化志向、心靈品質、環境倫理、普世價值的推動,形成一個自由共同體?
並且去問,當這樣一個自由共同體形成之時,建立一個真正的、名叫「台灣」的國家,制定一部為台灣這塊土地與住民「量身訂做」的憲法,會不會是歷史的必然?
具台灣主體性的文化
詩人李敏勇說,過去,台灣藉由經濟上滿足、而漠視國家虛構現象的「經濟志向學」,必須被「文化志向學」取代,國民精神(也就是國家靈魂),有待重建。
在台灣,文化往往被簡化為藝文,事實上,文化應該是更廣義的、一個共同體內「人的風格與象徵」,包括藝術、文化、宗教、語言…。在台灣,由於四百多年來的殖民處境,這個文化風格與象徵的形塑,長期被統治者方便控制的意識型態挾持。此刻,必須透過政治介入將政治拿出,才可以真正回歸到社會,使其自由發展。
具高度民主素養的公民社會
民主運動在今日的台灣,多年累積的動能,已經重新釋放能量,形式上也更為多元而活潑,少了激情、憤怒、指責,多了理性、尊重、對話。然而,此時此刻,台灣民主發展似乎有種停滯、甚或開倒車的現象。如果要在民主路上繼續前進,有賴個人公民意識的覺醒,種種非政府組織之結盟與行動,並透過調查威權時代違反人權行為、對加害者進行法律訴究,來實踐真正的轉型正義。
每個人內在深處要有一種自覺:我的自由,不是為了捍衛個人的自由而已,更是為了去守護每個人生而平等的天賦人權。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把自己管好=幫助這世界」是個過度簡化的公式:因為,制度的不公不義隨時都在壓迫扭曲另一些人的出口。只管「隨手關燈」,卻漠視或不管制度之惡,會使我們成為制度的共犯。因此,監督公權力,是現代公民責無旁貸的使命。
骨肉勻稱、表裡一致
永續的土地以及資源使用方式,是不可能和文化生活、意識形態、政治架構分開的,如果把台灣看成一個生命體,我們希望她是骨肉勻稱、表裡一致的:骨代表制度架構,肉代表文化意識,內裡是核心價值,外在是國家定位。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骨肉勻稱、表裡一致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夠活出真正的生命力,也才可能有健全的關係~包括X軸的人我,群我,國與國的關係,Y軸的屬靈生活與土地情感,Z軸的文化傳承及跨世代公平正義。
這樣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是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課程帶給我的珍貴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