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人格者與天地準

(11-03-2011一寂)
李岳勳的《禪在台灣》,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不是很了解李岳勳先生的生平,網路上也不容易查到他的資料,只知道李岳勳完成此書,是在1972年。
1972年的台灣,剛退出聯合國,還在強人政治戒嚴體制中,白色恐怖的肅殺氣氛,濃郁未退,黨外民主運動,尚在萌芽;或可從本書背頁所印製的「恭祝  總統暨副總統連任就職紀念出版」等字樣,來想像當時的社會氛圍、資訊與民智開啟的程度。
先生在此環境背景,以台灣的民間宗教庶民文化為主體意識,洞察禪在台灣的體現,在當時濃厚的中國意識環繞下,誠屬不易;行文至最終章,先生遍尋屬於台灣的原型人格者,他覺得最足以代表台灣「應現媽祖」的一位,是台中大甲的林春娘
只是,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公民意識已然開啟,面對台灣社會種種問題,如果重新審視「禪在台灣」,如何體現?最足以代表台灣的「應現觀音」又是什麼樣的人格者? 《慈濟》的証嚴上人?

禪在台灣,宗教與世間的結合,體現的將是屬靈生活與社會公義的無偏無懼。禪在台灣,經歷陳玉峰老師三十多年田野山林調查植物生態悟出的台灣土地倫理由大處著眼,由公義思考,在內心深處,隨時心存屬靈的天賦,傳承臺灣人集體共同的遺產,形塑出最足以代表台灣精神的人格者,再開創新的「臺灣中國」
師說:「人格者至誠無息,與天地準,沒有任何善惡框框,上下五千年,乃至五萬年或更長,絕對忠於自己的靈性,忠於自己內在的最真」,「他的內心,需要有一個更高更究竟的信念,能究(天人之際) 能通(古今之變),否則,他還是會兩極擺蕩,或聽命外在的價值,不能堅持而隨俗退轉,或貢高剛愎,不能入眾生心行而孤高自許。」
在師的帶領下,從梵行饒益、普世價值到國民精神,就是在朝向順天應人的目標前進,除舊佈新、激揚滌蕩,形塑出宗教精神與世間全方位結合的台灣社會。這也是對育我養我的台灣土地,最美麗、最開心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