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在地觀的迴小向大

(11-28-2011一智)

看蔡英文十年政綱的文化政策,讓我想起了在地經濟。記得陳博志教授寫過一本書:《台灣經濟戰略~從虎尾走向全球化》。
聞思筆記:「陳博志指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本要素就是發展「非貿易財」,如交通、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空氣品質、水質、治安、教育、生活環境、法令制度、以及行政效率等。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這也就是非貿易財為何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
「非貿易財還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提供工作機會給不易在知識經濟中找到工作的人,以降低失業率並避免所得分配過度惡化。但也不能為創造創業而盲目發展各種非貿易財產業,而造成價格下降與勞工工資無法提高的現象,由於此類產業多半與生活品質有關,因此需改變產量的提升到生活品質的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國內休閒產業,需要關聯產業的合作與支援,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除了交通、還有文化、地方特產、農業、以及資訊及行銷服務,這些也都屬於能提升生活品質的產業。」

我也讀到:虎尾糖廠的輝煌過去http://artcenter.nfu.edu.tw/~huweisugar/home.php
如何把這麼珍貴的共同記憶,形塑成一個文化產業,令人神往。包括我住了將近10年的大林糖廠,那兒現在荒廢了,甚為可惜。如果我有機會來經營,可以怎麼做?怎麼讓它變成小而美的社區典範呢?
加上師回覆關於國際觀的開示:
國際觀講的是各國可互相觀摩學習的社會安全權、健康權、教育權、工作權、環境權、參政權、知情權、公平審判權、資源分配權等等的價值典範
哪一國的國民主權、公民意識、土地倫理與宗教價值做得最好?怎麼互相學習?知道各國的痛與窘困並能提出處方。知道自己國內的痛與窘困並能提出處方,也就懂別人。推己及人,國際觀其實是在地觀的迴向,像神經迴路一樣,網路交錯越綿密,珠光交映涵容互攝就越多。
國際觀其實是在地觀的迴向,做好了在地經營,同時,也就能回向國際了,還是回到:台灣經濟戰略~從當地到全球化。很充實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