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1一逸)
法會小組討論時,國華問到師分享的《從越戰孤兒到德國副總理》的故事,飛利浦.羅斯勒(Philipp Rösler)說:「德國給予所有人同樣的機會,一個東德女性可以當上總理,一個越南孤兒當上她的副手,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比德國更可以實現美國夢!」為什麼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這樣?這讓我深思是否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德國逐步完成了轉型正義。
記得聽過陳瑤華演講時,舉了德國對納粹遺產的他山之石,指出我國司法反省可以依循、參考的方向與可能性。
「德國的紐倫堡史料中心,格局雄偉巨大,宛如羅馬競技場,原來它是納粹黨特別設計來容納一百萬人開會的集會所。1994年紐倫堡市政府決定於納粹黨大會遺址建立史料中心,當時市民的決議中,談到成立目的時表示「這個對抗前納粹黨集會地的行為,是一個開放的進程、是一場沒有預期結束的公共對話,它不是一個為所有現有的城市或建築提供的『解決方案』,而是將整個納粹黨集會地理解成一個『學習的地方』。」
紐倫堡的市民決定將納粹遺址改建為史料中心,是為了能開放地讓後代子孫找到自己的方式,用各種可能性來處理納粹的遺產。紀念館的成立,讓歷史的傷口有了新的可能;正視歷史的傷痕,不去掩蓋、抹滅,那些過去的遺跡,成為讓後人得到教訓的記憶,讓後代子孫能用開放的眼光審視過去,進而找到自己的答案。
將納粹的遺址還給歷史,透過對受害者的紀念、透過對行為和加害人的分析與檢討,成為政治記憶與省思,省思這樣的記憶對未來的責任,陳瑤華說:「那個記憶不是為了把過去和現在做一個切割,那個記憶是為了喚醒我們的責任在哪裡。」
可是台灣在長達38年的戒嚴之後,228事件及白色恐怖的冤案,至今對加害者沒有任何追究,造成了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於公共事務膽怯、冷漠、感到無力的文化現象。在一個不願意面對歷史的國民黨掌控下,距離真正的轉型正義之路還很遙遠,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