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走出冷漠與惰性

(02-24-2012一湛)

今天參加「哲學星期五」有同事和學生同行,記得師說的「一領一」,不斷把信息傳出去,努力的建立感情,在有信有愛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影響力。
今天的主題是「愛沙尼亞的歌唱革命」,感動的是:當幾萬人站出來,對方是不可能對抗的。
如何凝聚台灣的共識?面對國民黨長期的洗腦,民族主義已經很不清楚,回顧歷史,民族主義其實是一把兩面刃,就看它如何被連結。
左翼勢力往往將之結合至反霸權的力量,使之成為正義之師,正如同二戰後亞、非、拉美地區所掀起的民族主義浪潮,它是對外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對內反剝削、追求平等的「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或稱「自由民族主義liberal nationalism」)。相反地,右翼勢力往往將民族主義吸納為其權力的附庸,藉以對外擴張其殖民統治,對內掩蓋階級、性別等社會矛盾,遂行其高壓統治的「種族(ehnic)民族主義」,其最惡名昭彰的案例,就是德國的納粹黨與日本的軍國主義,目前中共高唱台灣是他的,也是這樣粗暴的「種族民族主義」。

時至今日,這兩種民族主義仍在全球範圍裡四處延燒,而且兩種意識形態經常在一個國家裡並存,讓一般民眾很難區別。以南韓為例,延續著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傳統,左翼勢力提倡公民民族主義,對外反對美國在其境內設立軍事基地,對內則與勞工、農民站在一線,反對階級剝削,也反對歧視外勞(「公民民族主義」是不排外的)。但同時,右翼的種族民族主義也在南韓大行其道,它複製了昔日宰制者的意識形態,將「大和民族」轉化為「大韓民族」,排除異己,排除外族,不惜扭曲歷史以形塑「大韓民族」的豐功偉業,並在國際賽事上一再取巧,就為了宣告世人大韓民族有多厲害。自尊心是好的,不尊重就變不好了。
真正的「公民民族主義」,一定尊重每個人的人權,呼喚更多人站出來,發揮最美麗的質性,我們可以做的是在台灣找到共同的基準面:比如對這塊土地的珍愛、對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尊重、對誠信的堅持、對行政中立、賦稅公平、司法正義、環保的重視…。
台灣是移民社會,多種族的融和,可以從認同在地和共同普世價值去凝聚,當民主社會的公民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對「自主」與「尊嚴」有所體會,自然會維護這樣的生活方式,再也無法忍受不公平的外來統治。
我們要不斷宣說理念,透過音樂、戲劇、美術、雕塑、文學、民俗…說動人的故事,自然深入人心,…軟性訴求,針對立即的不公不義要發聲讓大家聽到,…強烈抗爭。交互運用,並行不悖。

教育中,從個人的主體性逐步擴大到家庭、社區和國家,一個人的獨立自主比較有切身性,當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成為生活的自然反應時,國家的獨立自主就是理所當然了,那時相信全台灣都會站出來,任何外力都不可能改變台灣的命運。
面對中共傾國之力的滲透,我們只有更努力的傳播,走出自己的冷漠與惰性,結合更多有識之士一起努力。
今天看到很多熱情的獨立建國人士,感覺大家需要更清晰的中心線和導向,這是聖脈可以貢獻的,多參與、多表達,相信就可以凝聚大家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