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規劃我國醫學院新評鑑機制,並成立國際級「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有卓越貢獻的黃崑巖教授,3天前在美國去世,是推動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推手。黃教授的著作不少,其中2003年出版的《醫生不是天使:一位醫生作家的人性關懷》一書被多所醫學院指定為醫學倫理教材,2008年出版的《我不一樣的人生:黃崑巖自傳》,蔡恆翹先生同一年有篇文章做了介紹,謹以此文向黃崑巖教授致敬。
最近讀了黃崑巖教授出版的新書《我不一樣的人生:黃崑巖自傳》,黃崑巖用四大部分(第一部:兒時憶事,第二部:醫學之路,第三部:教職與學界發展,第四部:與寫作結緣)來談他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練及學思歷程。其實,我最感興趣的是黃崑巖有關談教養的論述與實踐。在 2004 年臺灣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時,黃崑巖曾代表教育界向兩位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連戰提問甚麼是教養?
「辯論的結果,有關教養的問題連戰似乎佔了上風,但兩個人都答得不完整。」(頁278 ),於是黃崑巖就寫出一本《黃崑巖談教養》(2004 年 9 月聯經出版)論述教養的意涵與重要性。黃崑巖認為教養有如一陣風,社會是教養存在的起點,人人都需體會教養的價值,教養要靠自己省思與琢磨。
至於教養的涵義,黃崑巖分別就1語言與教養、2教育與教養、3敬業與教養、4自律與教養、5美感藝術與教養、6閱讀與教養、7舉止談吐與教養、8倫理與教養、9非學校教育與教養、10與教育無關的天賦素質等十個不同的面向,深入的鋪陳、詮釋。
總而言之,教養就是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言談舉止的體現。
我希望在黃崑巖這本自傳中,分享他豐富精采的人生閱歷,更希望能從本書中探尋黃崑巖焠鍊形塑人生教養的蛛絲馬跡,讓我們有一個依循的典範。關於「教養」這個區塊,我從本書中得到豐碩的啟發,茲分述於后:
第一、學校教育的啟發
第一、學校教育的啟發
我認為黃崑巖在新竹中學6年的求學生涯,為他豐厚的人文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崑巖在本書中有一個專章來描述他所就讀的「新竹中學」的學風(頁44 - 55),新竹中學的辛治平校長是臺灣非常出類拔萃的教育家,辛校長是完全落實全人教育的偉大教育家,竹中所以人才輩出,與辛校長的領導風格有密切關係!黃崑巖教授在本書中,提到他在新竹中學讀書時,當時校長辛治平先生的作風,現在想起來真是典範。例如,新竹只要有好電影,校長就宣布全校放假,學校把電影院包起來,讓學生去看電影。還有在下午兩點鐘以後,沒有學生是在教室的,通通到操場打球去了!校長規定,學生必須通過游泳 25 公尺,才能畢業!辛校長的作風,在智育掛帥、以升學為導向的臺灣教育體制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且簡直是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在一般人看來,只要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是無用的!我心裡在想,如果臺灣教育界的校長都是辛治平型的校長,臺灣的人文素質早就到達很高的水平了!可惜,這樣的校長只有一位而已,絕大多數的校長都是在爭取升學率所謂績效掛帥的校長!在畸形的教育體制下,臺灣人的普遍不讀書、人文素質低落不是沒有原因的!關於教育與教養的這個面向,黃崑巖認為「教育如果辦得好,可以增強個人思維的能力,點出思考的正確方向,它會為社會上增加能辨識是非,讓理智與道理控制行為的人,社會就會更合乎人性,和諧與安祥。如果教育沉淪到只偏重就業,甚且走極端的學以致用而講求生存的競爭力,忽略了藏在生活基座的文化面,或失去改善生活的功能,逐漸成為訓練技能的工具,那麼教養的價值在社會也會全面滑落,人成為錢財與情緒的奴隸而為非作歹,談不上國民所企求的安居與樂業。」(頁 279)黃崑巖對教育現象的論述,發人深省!
第二、上了人生的一課
第二、上了人生的一課
黃崑巖在本書中說:「我曾在美國的公路上體驗過陌生人的善行而上了人生的一課」(頁 150),黃崑巖在剛抵美國不久後的 1964 年,有一次開車在高速公路上「左前輪爆了胎」(頁 151),只好取出白手帕向過路的車子揮搖求救,有兩位空軍軍官立刻過來協助。他感激得無法形容,謝了他們一番,目送他們開車離去。結果發現鑰匙忘在行李箱裡,他再用白手帕如法泡製,請求協助。結果停下來的是「白髮蒼蒼、風度絕佳的一對老夫婦」(頁152),這對老夫婦來回開了六十多公里的路,帶他返家去取備用鑰匙回來開車,黃崑巖在書中形容這動人的一幕:「老先生把我放下,說一聲再見並囑咐我開車小心,就很瀟灑且若無其事的掉頭要走。我急忙說:『我要鄭重感謝你,但不知應該如何感謝你?』他微笑地說:『不用謝了!下次你遇到別人有類似的困難,你就這樣子幫忙他就好了。』我站在原地揮別注視了他們許久,直到他車子的兩盞紅燈在夜色裡逐漸消失。」(頁 153)從黃崑巖親身經歷的這個例子,高尚助人的品德已經內化成為一般美國人民日常行為的一部分了,這就是教養!試想想,這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臺灣的高速公路上會是怎麼樣的場景?孔夫子所傳給華夏子孫的「溫良恭儉讓」的良好教養,在今天的華人世界已經是蕩然無存了!
所以黃崑巖感嘆道:「我一直以為中國是禮儀之邦,結果不是,外國人看了不能瞭解的事很多,我認為中國的教育也走了樣,因為這種禮儀沒有在學校教,而失去了實際教育的效果,禮儀之邦也是嘴上說說而已」(頁153)黃崑巖更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的教育沒有深化『先做成功的人,再做專業人』的原則,一味地想學表面的技術,美其名曰學以致用。」由於教育方向的大偏差,所以人民的教養始終培養不起來,人民的道德水準也就不容易提昇了,甚至每下愈況了!
第三、養成閱讀的習慣
第三、養成閱讀的習慣
黃崑巖在書中寫道:「我在十六、七歲的那幾年,我拾起了看書的習慣」(頁54),黃崑巖閱讀習慣的養成應該是就讀新竹中學的時期。有關閱讀與教養的關係,黃崑巖在《黃崑巖談教養》一書中有所論述,他認為閱讀是智慧之源、閱讀與教養都從家庭開始、閱讀國際化纔能深化教養等等。對於目前臺灣的閱讀狀況,黃崑巖寫道:「臺灣水準高,較有教育的父母會到書店逛遊,但大半父母不愛看書。據媒體調查報導,臺灣每一個人一年平均才花一千元買書,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頁 56),臺灣人的不愛讀書,與臺灣的經濟奇蹟發展不成比例,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誠如黃崑巖所言:「整個社會的水準也顯著提升較慢,心靈改革步伐快不起來」(頁 57),也會如同《河殤》的兩位作者蘇曉康與王魯湘所說的:「人的素質是落後概念的本質」(頁 57)閱讀是推動觀念進步的原動力,唯有全民養成閱讀的習慣,開放心胸,謙卑學習,人民的教養纔有可能提升,社會纔有可能進步!
我讀黃崑巖這本自傳,內心感受很大的激盪與啟發,本書處處閃爍著黃崑巖七十幾年精采而不一樣的人生智慧,我僅就黃崑巖有關「教養」這個區塊,整理出幾個重點,介紹給讀者。一句話,教養就是品德的體現,教養必須去落實、去實踐!這是一本值得去慢慢閱讀、沉澱的教養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