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談人賴樹盛在泰緬邊境難民營參加人道救援工作已經有七年了,和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秘書長楊宗澧以及林永助(新觀念緬甸資訊網創辦人)是多年的好朋友,平時在不同的空間,互相鼓勵,關懷人權議題,「過去舉辦這種活動只有幾個人,現在每天爆滿,讓我們很欣慰。難民營裡的人有夢想,懷抱未來的希望,回家是最大的渴望,但是卻是最漫長的路,我發現對台灣土地沒有感情的話,到任何地方都不會踏實,平時我們要多關心不符合國際正義的圖博、緬甸、敘利亞、北韓、蘇丹….等人權議題。」
楊宗澧說:「不要問寫聲援信有沒有用,AI(國際特赦)在聯合國有正式的席次,曾經日內瓦的AI對圖博人受難議題做了很強烈的譴責,中國很緊張…」「有人問我一路走來是如何面對挫折的,我通常會看聯合報…,看了之後很生氣,然後就有力氣再走下去了。」好可愛的面對之低潮之道!
上網查了國際特赦組織成立的訊息,「1961年,英國律師彼得‧班能森寫了一封信給〈被遺忘的囚犯〉,提醒世人不要遺忘世界上各個角落仍有許多因思想、言論而遭入罪的「良心犯」,並發起寫信救一個人和他她的國家的行動,後來,這項全球性的運動促成了全球最大人權團體「國際特赦組織」的誕生。這五十年來,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在全球各地進行各項有效的研究與行動來倡議人權,目前在全球已有超過300萬會員,並在80多個國家設有分會及辦公室。國際特赦組織關切的是普世人權的核心價值,其中最為台灣社會所熟悉的,即是早期國際特赦組織聲援過的台灣政治犯,例如美麗島事件中的施明德先生、陳菊女士等人。此外,國際特赦組織也長期投入全球的廢除死刑運動、武器禁運行動,以及終結暴力對待婦女運動等議題,近年來則進一步關注面向更廣的貧窮人權議題。因國際特赦組織對於人權議題的投注與貢獻,除了在197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在聯合國,國際特赦組織也是少數具有正式諮詢地位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
這兩天有很深刻的感動,感覺生命的旅程很奇妙,沿途充滿了好多讓人感動的材料,因為觀賞紀錄片,讓我對圖博、緬甸、原住民…等議題有了更多的瞭解與關懷之情,在每個有心人的努力與用心之下,讓信息彼此交流,豐富了彼此的生命,讓我明白世間的相依相存,明白師說的:
點燃燭光總比詛咒黑暗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