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中國」不是國家或地理名詞

 (10-31-2011一湛)
閱讀李岳勳老師的「禪在台灣-媽祖與王爺信仰之宗教哲學及歷史的研究」,被他的學養與洞見深深的吸引。
老師說:禪最早出現於神話時代的「封禪」(封是接天,禪是接地)二字,「聚土曰封,除地曰禪」,「土」不是眼可見的物質,是地之吐生物也,亦即在可見的地中能生養萬物,不可見而確有的生命之謂聚土就是將千差萬異的生命現象要歸聚於生命,所以「封」是大同,「除地」是除去因立場、立地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那如何「禪法」呢?
中國歷史上,古代帝王是由先任者選拔後繼者,將其帝位轉讓,叫做「禪讓」,堯傳舜、舜傳禹都是選賢與能,禹來不及禪讓就死了,諸侯擁立禹的子孫繼位,從此「家天下」的封建制度成立,改朝換代都要靠武力的「異姓革命」,「封禪」祭天地僅留儀式。
五代初祖達摩東來,禪的提倡開始時八面受敵,因「封禪」屬帝王,民間不可與聞,怕陰謀不軌而遭取締。經唐宋才慢慢傳開,一直謹守不立文字的禪風,留下許多公案、行誼、詩詞和偈誦,都是走出來的路,禪透過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來實踐。
老師特別提出「中國」不是國家或地理名詞,是以「無限」為國境,以「完全、圓滿」為實質。
儒家要典「中庸」記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莊子「知北遊篇」記載「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喑噫物也。
《先天地生,未有陰陽

他體認下的「中國」,是一個未天未地、未陰未陽的世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元中未有天地,而天地性存,未有陰陽。」人是從那個世界溢出來的,人也將會歸返這個「中國」。耶穌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中間)。」
現象上的國家,如果是由「中國」不斷地表現出來,其情形就必定是「和」的,以傳統中國思想立國的日本,叫做「大和國」,應是想最忠實的表達這個精神的。
禪在第七世紀復活,「中國」藉「禪」的方法去「開」去「立」,由人親自去開啟,並且站在其「中」,親自復返,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六祖慧能從五祖弘忍之下,得到衣缽十五年後才開演「東山法門」,幾經輾轉到馬祖道一禪師才在福建盛開,禪宗教化喚起福建人「中國」的根本自覺,自覺是靈性、實相的「中國人」,禪以「靈性中國」為基礎的文化型態,在閩南維持比較純粹的型態,這個純粹型態延續保存於台灣,台灣也少了一段被滿清染色的年代。
禪活在台灣可以從很多的用語和習俗中看到,如祭祀牌位「顯祖-考、妣之靈位」,這個「祖-考、妣-我」的關係,就是「智-仁-勇」、「真-善-美」、「佛-法-僧」、「空-性-色」、「靈-魂-魄」、「音(波)-意-識」的關係。
《河洛話的「知影」》
平時用語中,台灣人保留很多古語,如「識」在台灣人用語中是「知影」、「栽影」,「知識」是主體對自體外事物的認識閩南語是說一切意識的「知」都只是「影」,放映影子的「心理底片」是靈體、後天記憶的意體、現世生活習慣的識體,三層陰影疊合而成,很有禪味。閩南的河洛話留下很多禪意深遠的古語。
依據老師的研究,媽祖是宗教信仰的擬人化:就是藉儒教崇祖的手筆,披上了道教民間信仰的外衣,包藏了禪的居士門的法脈,再加上鄉土出身的嫻雅、文靜、幽怨的故事,合糅創作出來的宗教藝術,這個藝術作品活生生的,媽祖信仰是居士門的在家禪、生活禪。而王爺信仰則是失去中土的漢人,在台灣創設的洪門,以宗教信仰的型態潛藏民族思想,與媽祖並肩繁榮成為台灣民間的重要信仰。
從媽祖與王爺信仰的沿革,可以看到「禪」在福建廣東的代名詞是「媽祖」,流傳到台灣,因台灣開闢史的特殊性,旁生了「王爺信仰」,做為「禪」不蒙清朝塵垢的比較純潔的代名詞,是故「禪在台灣」只是以不被意識的狀態存在著。台灣人無意識的響應了「禪音」,應現了達成靈性中國的自覺,台灣人希望依循自己的鄉土,所以台灣人的「觀音」就是媽祖、王爺、城隍爺、大道公、開璋聖王…,以媽祖、王爺為主流的禪的信仰,只有復返靈性中國才可以有所貢獻。
細細咀嚼老師的文章,有探本溯源的感動,對祖先的智慧能留在台灣這塊小島上,除了榮幸,更有一種責任要把這條法脈找出來傳承下去的使命感,接天接地接上祖先的靈魂,以台灣為主體,昂首闊步的走在靈性中國的復返之路,真正台灣的精神與人格越來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