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台灣教育的去台灣化現象 

 (10-22-2011何信翰)

   在本月十六日於宜蘭舉行的綠營縣市教育局處、長會議上,高雄市提出該市為使高中生多了解台灣的歷史,已撥經費購買馬偕「福爾摩沙紀事」、吳濁流「無花果」、張超英「宮前町九十番地」、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高俊明「十字架之路」等五本圖書贈送全市各高中以供閱覽。

   筆者當天聽了之後頗有感觸,這兩天便在學校的通識課程中問了以下問題:

 一、是否看過上述五本書的任何一本。

 二、能否說出台灣前代人物中的典範以及他們的重要事蹟。


 三、是否看過課本以外的台灣重要文學作品?無論前述哪個問題,在兩班共三百多個學生中,能回答出的竟都寥寥無幾。

   
身為大學生,卻在從國小到大學的教育過程中都沒有讀過甚麼本國的重要文學作品,這在大部份的國家可能都是無法想像的!你能想像英國大學生沒讀過莎士比亞、拜倫?俄羅斯的學生沒讀過普希金和托爾斯泰?能想像這些國家的人對於本國的典範人物一無所知?



    但台灣學生確實如此。同樣獲得美國「桐山獎」(Kiriyama Prize)小說獎,學生對於日本的村上春樹非常清楚,卻沒讀過台灣作家鄭清文的任何一篇作品!對於台灣第一位取得東大文學士號、第一位哲學博士,也是第一位留美博士的林茂生;第一位以油畫進入日本官方展覽的畫家陳澄波,大家也幾乎一無所知。

   一個國家的大學生對本國歷史、文學、前代人物一無所知,對一個正常的國家來說,應該是很大的危機:不了解就不會對國家有認同感,也不會有身為台灣人的光榮感。再說,那個國家的人民會對自己的土地如此陌生?但我們的教育界/政治界好像對此毫不關心,不覺得這樣的現象應該做點改變。

   這次高雄市做了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其他縣市,乃至中央的教育部也都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做出正向的改變,早日讓台灣的教育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