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11一湛)
參訪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黃哲彥牧師談到原民「出草」是保衛家園、阻擋入侵土地者的作為,絕對不是野蠻不理性的行為。
原民依附土地、認同土地,帶根帶土的發展自己的文化、風俗與歷史,台灣人原本也有非常深厚的鄉土情誼,由於外來政府不重視在地的文化與長遠建設,缺乏整體的國土規劃,將土地視為商品,無視於先住民的使用權與所有權,將土地所有權輕易收歸國有又輕易的轉移到政客、財團手中,嚴重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形成今日最深的民怨。
由於長期無心又缺乏整體的規劃,也形成今日醜陋的城市:公共工程品質低落、市容雜亂、街道不整齊、違章建築到處都是、鐵皮屋鐵窗林立、公民水準低落、隨手亂丟垃圾、疏洪道阻塞、家庭污水處理不佳,整體生活品質嚴重受損。
政府長期簡化的思考,將經濟與環境保育,形成一種主從關係,重經濟而輕環保,以為經濟發展了,物質充裕了,生活環境才能夠改善,再加上過度重視國民生產毛額、外匯存底等的經濟指標,更強化了這種經濟掛帥的認知,忽略其他部分的價值與品質(有環境才有經濟,有文化才有生存的意義),在發展過程中,一味地追求這些數字指標上的成長,忽略了數字外所造成的種種破壞與外部成本轉嫁:生活環境的品質低落、住宅問題、交通問題、公共設施不足、下一代的復原成本等等,缺乏國土規劃就無可能成就合理美好的生活。
環保與文化是生活價值與生活方式,在資本積累的邏輯與中央集權的發展模式下,完全無法得到該有的重視。
本月初在台南舉辦的「民間國是論壇」,針對「國土規劃與區域發展」方面,台南市副市長林欽榮表示,在「後五都時代」,應該強調對話與合作,而非宰制的力量,地方與國家都應該是相互合作的夥伴關係。水利署長楊偉甫說,國土規劃說起來簡單,但目前法令還不健全。
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葉欣誠表示,「規劃的意義在於管理」,從此觀點來看,台灣幾乎沒有國土規畫。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與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賀陳旦都認為,國土計畫的關鍵之一,是要看見民間可以使力之處,共同思考國家該往哪個方向走;主張行政程序法的精神要納入,在計畫擬定、執行的時候讓民間聲音進入體制。
中研院研究員汪中和則從地球科學的角度指出,氣候變遷對國土規劃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尤其氣候暖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2100年的上升幅度,從保守估計的50公分已修正到1公尺高;而台北盆地因此遭淹沒的時間,只需要100年。他批評,我們現在卻還在加碼建設,而沒有用更長期的眼光來從事國土規劃。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黃煥彰談到:台灣源頭管理環境的能力,嚴重不足,很多時候,國土管理並非意味著人為工程的施作,「還乾淨的土地給自然,自然會幫我們找到生命的出口」。
民間憂心重重,攸關國土規劃的「國土計畫法」卻還躺在立法院,想通過遙遙無期,是誰在阻礙台灣的整體發展,不言而喻。
追本溯源,對國家土地的認同要先出來,願意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深耕在地、永續經營,不是一味的經濟掛帥,短視的圖利少數財團。
促請立法院早日通過「國土計畫法」,有法源依據、上位規畫、權責單位、加上民間參與合作,才有可能建設美麗的台灣。
停下來靜下來好好感覺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聽聽先住民的聲音,你才可以回到那屬於天、地、人最原始最真摯最純淨的心靈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