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印度的感染(Infection in India)

(05-25-2012 宥娟)

在網站上看到了這一支影片Kiran Bir Sethi《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   印度河濱小學創辦人、「Design for Change」活動全球發起人Kiran Bir Sethi女士,2009年十一月於TED發表的演說。
說實話,我對教育應該要如何去論談,實在沒有具體的結構,不過,當我看到這支影片時,我為那些孩子臉上自信的光采和充滿同理心的高度行動力感到無比的震撼和悸動,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有這樣的表現,台灣豈不令人驕傲?!台灣的未來根本就不必掛心,因為這些孩子,肯定會讓一個國家強盛,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有讓彼此幸福的能力。

輕鬆而風趣的演說中,Kiran Bir Sethi女士用了一個很妙的字「感染」(contagious),笑會感染,熱情會感染,啟發也會感染,她說:「人們傑出的原因,是因為給一種蟲感染了,我把它稱作:”i can” bug。」
接著她提到的經驗說:「我是17歲時受到『感染』的,主修設計時,成人會提出許多疑問、和我邊喝茶邊討論,這樣的喜樂深深感染了我,我心想,要是7歲就受『感染』該有多好,所以成立了【河濱小學】,透過不斷改善課程的設計,希望能讓孩子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如果把學習融入真實世界,打破學校和生活之間的界線,孩子在過程中會先產生自覺,看到事物需要改變的地方,然後有能力改變自己,進而發揮所長,帶領大家促成改變,如此,便能直接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孩子的能力因而變強,也更不感到徬徨無助。
河濱小學的課程內容:一群五年級學生在上「兒童權」的課,老師要他們捲拜拜用的香「亞珈倍地」(agarbatti incense sticks),一做就是8小時,好讓他們了解童工的處境,這對學生影響很深,待會ㄦ會看到他們轉變的過程,以及他們為何後來會深信自己能走出教室,改變世界。當他們忙著捲香,不到兩個小時,他們就會腰酸背痛,那時,心態已經不一樣了,開始腰酸背痛的時候,他們就會進城,設法說服大家必須廢除童工制度。影片中拉卡的笑容代表著自己知道自己已經成功改變那位成人對童工的看法,這可不是學校裡會發生的事,他不再只是「聽老師說」,而是抱持著「我做得到」的心態,「自己去做」,這整個過程可以透過後天的激發和學習。
但有些家長會不放心地說「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是很好,但會不會耽誤數學、理化和英文這些正課呢?拿出好成績才算數。」
數字證明:只要給孩子發揮的空間,他們不但能做好事,還能有好成績,事實上是很棒的成績」學生的成績超越十大明星學校,教學成效很好。
接著,在2007/8/15,印度獨立日,學生一起到大城阿莫特巴德「感染」他人,這是為所有孩子著想,所以理直氣壯,走入政府機關、走進警察局,走進報社和各個商家,要傳達的訊息就是「大家別再看輕小孩,要體認每個小孩身上都有無窮的潛力,甚麼時候才會傾聽他們的聲音?要對孩子敞開心胸,真誠交流。」我們得到甚麼回應呢?2007年起每兩個月,這城市戶封閉最繁忙的街道,禁止車輛通行,讓孩子在街道上玩耍嬉戲,這就是城市肯定孩子的努力。
然後,她又把這成功的方法擴大到全印度,她提出一個活動計畫給每一個印度的孩子,活動任務很簡單,她們要孩子想個點子,解決一件困擾他們的事,找出一個星期的時間,設法改變現況。
反應非常熱烈地從印度各地傳回,孩子們解決了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克服孤單,修補街道坑洞、以及酗酒的問題,有十六樁童婚取消,這讓大家再次認同了,只要大人認同孩子的努力,相信孩子做得到,他們就會做給你看。
他們展露的同情心在這裡發酵,透過街頭劇、拍賣會、請願等等,孩子們正改變著許多人的生活,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怎麼還能對他們免疫呢?怎能無視他們的熱情、活力和雀躍的樣子?!
教育改革要過傳統體制內的修改,會不會太慢了?
Sir Ken Robinson,在他推動學習革命演講中說到:「教育剝奪了很多人與生俱來的才能,而人力資源和天然資源一樣,往往深藏不露,我們必須去挖掘,世界各國的教育都處在改革的階段,但光這樣是不夠的,改革是沒有用的,因為那只是改良舊有的制度,我們需要的不是緩慢的教改,是教育根本的革命,教育一定要轉型,完完全全的改變,一般的教育制度建立在速食文化上,主廚奧利佛(Jamie Trevor Oliver)說過,外燴的品質有兩種,一種是速食,每樣東西都標準化,另一種是米其林等級的餐廳,東西都不是標準化而是依各地需求客製化,我們的教育就是依循速食的模式,正不斷消耗我們的精神和活力,就像吃速食會弄壞身體一樣。」
我想到了台灣的現狀,要改變已經被黨國教育定型成人,實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更為可怕的,難道不是我們正在成長中的幼苗也還在接受那些扼殺個體自發性的教育?
看到「河濱小學」忽然讓我升起了一個想法,我們托缽的對象,難道不能是孩子嗎?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設計一套課程,招生孩子,讓孩子們也感染『i can』?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敎他們如何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苦、集、滅、道」?人權和公民權要生根,為何不從這些還沒有被污染的孩子們開始?
Sir Ken Robinson1念了一首葉慈的詩,那就像是孩子們的心聲:
假如我有天國的錦緞,
織著獲金黃或銀白的光線,
摻雜湛藍、灰暗、漆黑的綢緞
象徵日夜和朝暮,
我將把它們鋪在你腳下:
但我一貧如洗,只有夢想相伴;
於是我把我的夢想鋪在你腳下;
請輕輕的踩啊,因為我的夢就在你腳下。
最美的夢,需要最細緻的呵護,最清淨的心,需要最好的教育啊!或許,在台灣,也可以發生由下而上的奇蹟,這不正是「小可以改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