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對生命品質的永續經營

(07-10-2012一心)

Echo和強哥的便車下山,到永樂市場去選窗簾布。找停車位之前,強哥順道給我來了一趟導覽,我們先經過以城隍廟為中心的南北雜貨和布市,這個區域是自己比較熟悉的,來過好幾次了,但是,往北開去,進入了賣肉品的一區,我就很陌生了。
其實,Echo告訴我,茶葉是當時出口大宗,與糖、樟腦並稱清末臺灣的三大出口產品,講到茶葉,就不能不提到清末商人、有台灣第一思想家」稱號的李春生,他除了經營事業,更關心時局,率先鼓吹男子剪去髮辮、女性不再纏足,並精研基督教神學。車行經過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堂,就是李春生捐地獻建的。
我只是從車裡隔著窗,遙望這由紅磚砌成的建築,感受它將近一百年的生命,每一磚每一瓦,日日夜夜傾聽人們的讚美與呼求,天花板、地面、內牆的每個毛細孔,都被人們的笑聲與禱告聲按摩,被人們的汗水與淚水浸潤。原來,建築物也好像是一種濾網,將人們的喜怒哀樂層層過濾,過濾出最永恆的精神,因此,而有了生命。

沿路上,很多房子已經改建,看起來很新,很多都沒人住,也有不少出租的告示。強哥說:注意看喔,除非上面有標示「歷建」,不然,全部其實都「都更」了,都更戶,就依照學者專家提出的三種版本,選擇其中一種造型改建。我恍然大悟,難怪,每間房子看起來都差不多!
Echo說:「光聽街道名,就知道,這裡是台北市的最西邊──涼州,甘州,歸綏,迪化。」強哥說:「當高玉樹把整個河岸蓋上了堤防,台北市,就成了一個不親水的城市,完全阻礙了在地的發展。」把一個太平洋上的島嶼,硬是改造成假想的大陸,這就是國民黨生搬硬套植入「黨國版華夏文化」的殖民地手法,最活生生的例子。
快到台北大橋時,左手邊經過了一整區新東陽的仿古建築。強哥說:「我們第一次經過時,嚇了一大跳,完全就是移植中國那一套,裡面隔成一小間一小間的店面,賣名產、紀念品,看來,他們是準備專做『陸客』的生意。」
他說:「接著,我們將要經過台北市最大的都更案──永樂國小!」Echo搖頭嘆息說:「聽說裡面有好多百年老樹,建築也很優美。」回家上網搜尋,找到幾則房仲廣告:「若都更成功,可分高樓層,兩戶共106坪;加2車位,預計新成屋一坪可賣60萬;少有商用地目釋出;建商都更洽談中(已收建商50)。」
永樂國小,這個「稻江文化的母胎,初等教育的搖籃」,就要被換算成一坪60萬的商業利益了?真想知道,家長和老師們,要如何跟孩子們解釋此種錯亂的價值觀。我們要傳承給下一代的,到底是什麼?
在永樂市場選完窗簾布,Echo和強哥帶我來到霞海城隍對面的小藝埕,這個空間,由一群年輕的設計師所經營,就座落在屈臣氏大藥房建築的右翼,概念上,結合了書店、商品和咖啡店,更在二樓的思劇場舉行常態的講座,主題除了當地文史,也涵蓋了都市、設計、文創、建築、社會學等面向,甚至有親子藝術DIY活動,希望能夠藉此推動深度的文化觀光,讓年輕人重新發現逛布市的美好,也為老社區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我看到,年輕一代,不僅多了創意,更多了一份自信。那份自信來自於一種理念:真正的生意,不是把土地、原料、文化…當作商品販售,賺取轉手差額,以利滾利,真正的生意,是一種對生命品質永續而長遠的經營,必定是對土地充滿敬意,對人充滿關懷的,並且,願意堅守純淨美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