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葉石濤是誰?


(08-11-2012李敏勇)

問問台灣的各級學校學生,知道的人並不是不多,而是很少。有一個讓人鼻酸的傳述:曾有報社記者銜命採訪他,問「聽說你很會作文」;又問「你寫了哪些文章」?讓他哭笑不得。
就在今天,2012811日(星期六),台南市將為葉石濤設置「葉石濤文學紀念館」。這是以文化古都為名的台南,市政當局顯現出來的文化質感。相對附和大眾消費社會,迷惑於偶像化的政治把戲,這是扎根土地與心靈的工程。
問問台灣的政治人物,知道葉石濤的人有多少?閱讀葉石濤並將其文學轉化為信念的,又有多少?相對的邊緣性是台灣本土文學家在自己土地的宿命。在未轉型的歷史中,不知葉石濤,大有人在。許許多多的例子仍然書寫在暗夜的冊頁。

一個耽美的左派,戰後政治帶給他困阨的人生,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在他身上是:被關入政治牢;出獄後謀得小學教職也被放逐性調遣折磨。台南府城是他出生成長之地,港都高雄是他終老之鄉。這種「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錘鍊,讓葉石濤以《葉石濤全集23卷》含小說、評論、翻譯傳世。他的經典之著《台灣文學史綱》更是台灣文學獨立於中國之外標竿見證。
南葉(葉石濤,1925~2008)、中陳(陳千武,1922~2012),北鍾(鍾肇政,1925~)三位跨越日本時代到國民黨中國時代的台灣作家,嘔心瀝血,留下台灣人精神史的文化圖像。三人分別以評論、詩、小說為時代作見證,他們的作品是一個人、一個台灣人、一個台灣國民,人格養成的重要精神食糧。但是,教育和傳播條件並沒有充分提供這種視野。台灣的國家認同又如何能夠真正形塑?
葉石濤是誰?這樣的問題就像:台灣是誰?被大清割讓日本時,台灣人是日本人?被國民黨中國進佔統治時,台灣人是中國人?台灣人作為人,難道能夠不經由歷史反思進行自我的人格重建,而成為台灣人、台灣國民嗎?


版主:葉石濤出身台灣台南市白金町(打銀街),畢業於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台南一中)。曾任日本作家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的編輯,戰後擔任國小教師46年。
26歲時,因「知匪不報」白色恐怖罪名被判刑5年,坐牢3年。出獄後,無法回到原來的學校教書,為了謀生而不斷代課,文學創作生涯中斷將近15年。
40歲起,定居高雄市左營區。
1987年完成《台灣文學史綱》,此是台灣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台灣文學史。
2008年由「文學台灣基金會」策劃,彭瑞金教授主持,國家台灣文學館、高雄市文化局合力出版《葉石濤全集》20巨冊。《全集‧自序》留下一段話:「台灣文學反應了台灣的土地和人民的真實生活,從日治時代以來,台灣作家始終堅持與人民站在一起,覓取更佳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我這一輩子立志要為建立台灣文學而奮鬥,這種堅定的信念,使得我脫離了名利之爭,只寫我願意寫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