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棱角畢露的的真性情

(11-16-2011一賢)
收到一綸轉寄的1930年代日本人對台灣宗教慣習的見解簡介-讀李岳勳前輩《禪在台灣》的提註,一口氣看完後,對老師的真心善意有更深的瞭解。
老師說:「老台灣人(或說我自己)一向不大會表達純真的感覺,加上受到舊文化、禮教的扭曲,故而頻常以負面表達正面,以大「罵」替代關愛,其實,骨子裏也是受到禪文化的影響。台灣人的禪不止於居士禪,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禪,完全忘卻何謂禪,或曾經的禪。我不期待朋友們瞭解,但某種程度或許我們還是可以理解。」
陳玉峰老師不選擇沒有棱角的「圓」,而選擇沒有框框的角畢露,這種以真心供養而不隨俗流轉的真性情,我完全能理解和接受。
自己在沒有接觸聖脈前,一向也都是直來直往,有話一定直說才痛快淋漓。我不喜歡傳統文化內方外圓的典範,總認為面面俱到的圓是不可能的,我看到人們因為「圓」而變得失真,甚至虛偽。
就這樣我很習慣的摻雜了自己率性的真,總覺得這樣子才是沒有造作、不帶面具,才是渾然天成的帶種。這樣的「真」在禪師與弟子或禪師彼此間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但在面對一般人的時候就變成『因不願失真而失真』。少了「入眾生心行」,就看不到對方的真誠,因為自己滿溢的真心,一味地展現自己的真,反而忽略了對方的受用。這應該是老師內心最大的不捨吧!

真正的學者對學術研究有其不偏不倚的客觀獨立性,老師在看『禪在台灣』是跟我們一般人有很不一樣的角度的。
『讀《禪在台灣》請先記得李前輩身處隨時可下獄的時空,因而有些字句他必然不能「太真」。』
『還有太多他的敘述都存有甚大爭議,或說,只是他個人的偏好。
我視李前輩的《禪在台灣》為台灣禪說,不是科學、歷史等的教科書。』
『我毋寧將李前輩看成正在開創台灣主體性宗教的發端,而不願去「考證」他講的內容是否為「真」!』
『話說回來,要瞭解、理解、洞燭李前輩的思想與用心之所在,最好具備日治時代中、後期,乃至1970年代之前的台灣宗教之全盤觀照。』
這也是為什麼他說『上「聖脈」網站略加瀏覽,在在令我感動、感觸、感懷、感憂!』『而看到朋友們因我書寫的糟粕的引介,竟然大夥兒一下子影印、苦讀、書寫了諸多關於《禪在台灣》的文章,從理性觀點,我也有責任提醒。』
他為了讓我們有所參考比較,『挑選日治台灣警界研究台語第一人的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俗冠婚喪祭與年中行事》一書,摘取一小部分作引介,畢竟現今一般台灣人對20世紀前、中葉的文化狀況,恐怕少有認識,猛然生啃李前輩的《禪在台灣》,或易滋生誤解。』
從陳老師的身上看到做為一個真正學術研究者的執著,他必須是博覽群書,客觀蒐證,才能不偏不倚。否則很容易因認識不清而受到誤導,不僅造成自己的錯誤認知,也很容易混淆視聽,滋生爭議。這也是我們學習義饒益最應該注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