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效法德國模式

(08-27-2012 一賢)

晚上看了朋友轉傳來的【教育德國經濟成功的秘密】,有很大的感觸。
當今歐債危機橫掃歐洲,哀鴻遍野,只有德國富有到足以拯救歐元。德國這個歐洲工業強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為何德國經濟可以如此強盛?
原因之一,德國貨幣本身的價值遠高於歐元,由於與南歐較弱的經濟體合用同一貨幣,德國改用較低匯率,這對德國的出口大大有利,海外消費者會覺得德國的商品較便宜。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相對較低的私下借款規模。歐洲其他國家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瘋狂擁抱便宜的信用貸款,但德國公司及個人則拒絕進行超出個人負擔範圍的借貸。德國人的觀念是量入為出,如果你要借錢過日子,那一定有問題。

近年來,這個觀念對德國發展特別有益;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當銀行在衰退期間停止借貸之後,德國的消費者和企業不需要緊縮開支來還債。
另外,兩德統一後,薪資溢漲的情形下,德國政府從2003年開始進行勞動市場改革,為德國勞動市場立下穩定且具彈性的基礎。當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失業潮橫掃歐洲和美國時,德國的失業率幾乎沒有增加。
還有德國勞雇關係比其他國家更緊密,德國勞工更願意以減低工時的方式配合雇主共體時艱。《路透社》8 24日報導,歐洲汽車需求量下滑,德國歐寶(Opel)汽車的勞資雙方達成協議,決定減少勞工的工作時間。
但是促成德國工業強盛的關鍵因素,卻是他們的教育制度。德國大多數學校午餐過後就放學,設計這種半天學制的用意是要讓兒童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
德國高中學生有一半選擇職業訓練,當中又有一半選擇實習。1516歲的實習生每週在工作場接觸實際訓練的時間,比在學校上課的時間更多;實習34年之後,他們幾乎都能夠取得全職的工作。
在其他國家,公司管理階層都來自大學或學院;但在德國,如果你有意願,也有才能,無論你出身技職體系或是學院,都可能在最大的公司出類拔萃。
德國的教育體制訓練了一批高技能的勞工,符合德國長久以來發展的製造產業所需;而德國的製造業根植於穩定、小規模的家庭企業模式,這種家庭企業長久以來都是德國經濟的支柱。
感覺德國這個國家能夠強盛是有道理的,他們的反省能力特強。從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錯誤中,走出轉型正義。從共産主義的失敗中,從冷戰的對立中,捐棄前嫌,完成國家統一。在別人的核災經驗中,得到教訓,提出2025年非核家園的規劃。他們的政府有權有責,人民享有真正的公民權,對不適任的當政者,即時給予適當的反制。
台灣要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台灣人要成為一等的世界公民,德國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


版主:德國政府最大的三項支出是:一個是對農業的補貼,二是對住房、租賃業、住房建築業的補貼,三是對交通業的補貼,這三大塊的補貼佔據了德國財政支出的35%,這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把其它補助,比如社會保險等加起來就將近50%,另外20%用於國防、外交,20%用於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於公務員開支
德國政府的公務員開支,光是拿來臺灣撫卹「功在黨國」的公務員退休都不夠,更別說在職公務員的人事支出了!臺灣全國總稅收不到 18,軍公教支出就佔六成以上。
德國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除了免費教育造就高水準的技術勞動力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用「政策綁選票」,不用每年編列上千億元的社會福利預算軍公教人員厚待「功在黨國」的軍公教人員